§地形辨識與地形資源
第一節
等高線與地形辨識
1.等高線圖的用途:可辨識地表的起伏形勢,比較地形的變遷,以及判別各種地形資源的分布。
2.等高線圖的定義:把眾多等高線垂直投影在同一平面紙上,即為等高線圖。
3.山峰的等高線特徵:山地地區等高線若呈封閉曲線,愈往中央等高線數值愈高,即為山峰。
4.陡坡和緩坡的等高線特徵:山峰外圍有密有疏,密集者為陡坡,稀疏者為緩坡。
5.鞍部和山脊的等高線特徵:兩個山峰之間成凹低狀態,為鞍部;若呈平緩相接,為山脊。
6.分水嶺的等高線特徵:數個山脊連成一直線,即為山地的陵線,常為分水嶺所在。
7.高原的等高線特徵:中央面積寬廣、起伏平緩的高地,等高線分布中央稀疏,四周密集的狀態。
8.上游的等高線特徵:等高線呈V型排列,尖端向高處凸出。
9.中、下游的等高線特徵:等高線和河道幾乎平行排列。
10.沖積扇的等高線特徵:等高線呈圓弧狀排列,且圓弧伸向低處。
11.河階的等高線特徵:等高線疏密不均,稀疏處表示河階面,密集處表示河階崖。
12.離水沙岸的等高線圖特徵:等高線稀疏且數值小。
13.離水岩岸的等高線圖特徵:等高線圖中,出現海階、海崖之處多為離水岩岸。
14.峽灣海岸的等高線地圖特徵:沉水海岸線通常彎曲不規則,若海灣深長,內部灣頭較狹,岸上等高線密集且數值較大,多表示冰河地形地狹灣海岸。
15.視域的判別方法:在等高線圖中,先從視域立足點向視域方向,在做出剖面圖,即可辨識視域範圍。
地形資源與地形災害
1.人類利用地形的Œ用途:發展農業、人類居住、開墾耕地等。
五個例子:先民利用石灰岩洞、海蝕洞為居所‚沙漠或海岸多封地居民會選擇可避風、地勢較低的地形居住。ƒ為了發展農業,人們在地勢低平、土壤肥沃、引水方便的沖積扇、沖積平原或三角洲開墾耕地„海岸地帶的谷灣、峽灣或潟湖等,是依海維生者停靠船隻、從事海上活動的天然良港…河流或冰河侵蝕而成地谷地,提供天然孔道,常成為山區修建道路的基礎。
2.地形變遷的定義:原為自然作用的結果,營力不同,變遷的範圍大小、速度快慢也不一。
3.地形災害的Œ定義:地形變遷若發生在人類活動密集地區,常造成災害,帶來生命財產損失、生活方式的改變、文明的衰退。
原因:自然因素、人口增加、科技發達,密集的人類活動已成為改變地形、誘發災害的重要營力。
Ž五個例子: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‚海岸修築突堤護岸而改變海流漂沙方向結果海岸侵蝕加劇,造成海岸後退ƒ山區林木遭受砍伐,改種淺根性的檳榔、水果或蔬菜,導致水土流失家具,豪雨來襲時容易誘發土石流„河川污染使河川失去水源本來的資源性,甚至造成下游產業受害…濫引海水補注養殖魚塭,使土壤鹽化,農作物無法生長